毛笔在纸上运行时,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,笔锋紧随其后,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,为中锋运笔。
书法用笔以中锋为贵,其可使字“肉在外而骨在中”,为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。蔡邕说的“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”中的“笔心”就是指笔锋、笔尖。“常在点画中行”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。清代重光在《青筏》中说:“能运中锋,虽败笔亦圆;不会中锋,即佳颖亦劣。优劣之根,断在于此。”由此可见,中锋是书法运笔中的主要法度,因此至今书法的用笔仍以中锋为时尚。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,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、墨汁多一些,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,显得很饱满,这就叫“中锋运笔”。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,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,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,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就会显得扁平薄怯,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“圆笔属纸”四个字。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了“扁笔”,有一种补救的方法就是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,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;另一种方法是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,使落笔时扁笔交圆;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。
中锋横线在运笔时笔管要直,笔锋要保持在笔画的中间位置,笔尖的指向与行笔的方向相反,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要一致。在保持正确的坐姿与执笔姿势的情况下,在纸上书写横线,并书写尽可能长的横线。从左到右,速度要均匀,肩部配合动作,各部分尽可能放松,并反复多次,直到线条平稳协调为止。
中锋竖线书写能够集中体现汉字笔画线条的“原生态”。其实,中锋书写一点都不神秘,毛笔在纸面朝着前进的方向稍按一下,笔尖就被弯着朝向相反的方向,这个状态就是中锋。在保持正确的坐姿与执笔姿势的情况下,在纸上书写尽可能长的竖线。从上到下,速度均匀,肩部配合动作,各部分尽可能放松,并反复多次,直到线条平稳协调。先起笔,在纸上写竖画,与纸的边沿平行,收笔时线条均匀、平稳,以写出不同宽度、不同速度的平直线。
中锋弧线是线条改变方向时用中锋来控制的,从而在纸上书写出弧形线条。在书写时由于腕的动作,笔杆必然会左右前后的摆动,线条方向改变时,应控制笔锋的指向,笔锋始终对准前进的逆方向。右手执笔用手腕来控制笔,在做弧形连续运笔练习时要连续旋转,保持中锋运笔。手指、腕关节均放松,动作要连贯,速度要均匀。调整笔锋的指向,笔锋始终对准前进的逆方向。
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,由于书写力度、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。大致分为两类: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,如刀切的一样,古称"古钗脚”;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,如万年相藤,古称“屋漏痕”,或称之为“金石气”。前者书写速度略快,用力平均,显示出刚健挺拔、富有朝气的美。后者书写速度略慢,比较用力,手指略有震颤,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。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,待熟练了再追求“屋漏痕”。实际上,“屋漏痕”是功到自然而成,决不是做作而成,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的。
古人常用“力透纸背”、“入木三分”来形容笔画线条。所谓“力透纸背”,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,墨能透过纸背。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,往往将原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,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,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、不马虎。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,而中段部分不黑,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、一带而过。“入木三分”的典故出自王羲之,说的是他写的祭祀祝版(木板)因要重写新祝词,叫木匠将字削掉,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。这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,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。“力透纸背"和“入木三分”,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。
由于书写者行笔与速度的不同,所使用的纸、笔的不同以及水墨的浓淡枯湿,也会写出质感各异的线条来。这种不同质感的线条一般分为“拆叉股”和“屋漏痕”两大类:拆叉股线条光润圆畅、挺秀刚健,给人以秀媚匀净的美感;而屋漏痕线条毛涩遒劲、顿挫郁拔,给人以苍劲燥辣的美感。拆叉股的行笔较快;屋漏痕的行笔与其相比略慢,并且伴有以如逆水行舟般的振颤才能写出内蕴比拆叉股丰富的线条。这两种线条都表现了书法的“骨力”,不可偏废。学习书法者可以选用具有不同审美趣味的线条来表现其不同的风格。屋漏痕线条固然与书写技法有关,但是也是书法家功力的自然流露,不是故意颤抖、顿挫或扭曲的结果,初学者必须注意。
总之,中锋是用笔的一大关键,只有锋正才能骨力血丰、神采飞跃。当然,书法用笔极富变化,不可能笔笔达到中锋。但是,不管如何变化,至末笔必收到中锋这一点,应引起初学者的注意。
中国画以山水画为大宗,而山水画以黄山画派为巨镇。这里的“黄山画派”,不仅指长期生活、活动在黄山地..
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